記者 葉建雄/金寧報導
金門古寧國小曾在110年度以【海鄉蚵情─古寧400年石蚵田探祕】,榮獲全國戶外教育優質課程模組優選獎,與自然生活連結,引導孩子觀察、探索、發現、想像,體驗在地產業鏈,探究海洋生態保育,喚醒愛鄉情懷,實踐環境永續發展目標,成為古寧國小特色課程。
四月,風和日麗春暖花開的早晨,古寧國小五年級學童當起「一日蚵農」,行前學童對於潮汐變化、潮間帶生物、石蚵特徵、養殖方式、生態棲地、擎蚵裝備等做了一系列課題研究呢!在古寧村李開陣村長、古寧國小黃芸芸校長及師長們的帶領下,從古寧頭北山出海口出發下石蚵田,每人全副武裝戴起手套、穿著膠鞋、拿著擎刀、提起桶子,村長挑著扁擔,拿著洗蚵籃,走在水道渠間,小朋友細細觀察蚵田潮間帶泥沼中的生物,在腳丫子接觸石蚵田泥淖的瞬間,驚叫聲連連,歡笑聲更顯朝氣蓬勃。學生在石蚵田間擎蚵、撿蚵、洗蚵,並尋覓豐富多樣的潮間帶生物鏈如:螃蟹、藤壺、海螺、招潮蟹、寄居蟹、彈塗魚、稚鱟、海參等,有的小朋友忍不住好奇地抓來探究一番,驚訝其旺盛活動的生命力,但最後都選擇放生。大自然是最豐富的生態教材園,讓孩子們驚訝不已,玩得樂不思蜀,直呼下次還要再來。
然而,近年來大陸對岸抽取泥沙成為海埔新生地,蚵田泥和沙比例失衡,日益淤積,造成生態破壞,影響石蚵生長。再者,各類令人怵目驚心的廢棄物,海域汙染也時有所見,威脅石蚵長成。再加上古寧頭青年人口外移發展,石蚵產業需要勞力,因而日益沒落荒廢,僅剩下村莊內部分的老者仍傳襲著擎蚵的習慣。希望透過此次海洋教育課程,引導學生共同正視石蚵興衰議題並將環保觀念實踐於生活中。
哇!好大的石蚵哟!大家把石蚵田擎蚵的蚵殼倒在蚵桌上,在教室走廊進行「剝蚵體驗」,邀請志工媽媽教授剝蚵技巧,並引導學童觀察石蚵外型,用蚵刀從蚵殼縫中用力剖開,取出石蚵,每個人剖起蚵來,架式十足,從「做中學」,越剖越起勁,不久,一碗碗鮮美的石蚵映入眼簾,儼然都成了「剝蚵達人」,讓大家都有小小的成就感,也深深感受到每一顆石蚵石都來之不易。
金門特色石蚵,是獨一無二的自然生態傳統養殖,不只是人類食物的來源,是天然永續發展資源,更是食物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,金門石蚵在潮間帶養成,肉質Q彈且沒有腥味,十分鮮美。相傳是西元1583年(明萬曆年間) ,進士李獻可自同安、惠安引進,至今有440年的歷史,是屬天然石條式養殖,歷經倒石、車石、豎石 、擎蚵四個過程,高峰期於民國20年左右,蚵石總數曾高達200萬塊,衰落期於戰爭被軍方徵用、人口外流、流沙埋沒。石蚵一直是島民早期獲得營養(蛋白質)的最大產業來源,也是孩子們日常喜愛的食材。
「石蚵美食大賞」,製作美味的鮮蚵料理是小朋友的最愛,近日正好古寧食農區內的蔥、蒜、紅蘿蔔、高麗菜正豐收,學童們採摘洗淨後切細,麵粉和炸酥粉和水攪拌,再加上鮮美的石蚵,一湯匙一湯匙放入油鍋內炸熟,不一會兒,一塊塊金黃香酥的炸蚵捲起鍋,香味撲鼻而來,令人垂涎三尺,吃了讚不絕口,同時也分享給學校老師和學生。從美食烹飪中也讓孩子學習互助合作、動手學習、分享與服務,培養溫暖體貼的孩子。
金門縣古寧國小黃芸芸校長表示,近年來學校積極推展環境教育和生態遊學,並納入校本課程,於每年四月間帶領五年級學子實際走訪水巷蚵埕「440年石蚵林」海上特殊地景景觀。「當一日蚵農」,藉由家鄉傳統石蚵產業資源,認識石蚵成長構造,探索潮間帶蚵田生態,學習擎蚵、剝蚵、食蚵等課程,體會蚵農辛勞,並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(SDGs) 14保育及維護海洋資源,感恩珍視食物來之不易,進而在地認同熱愛鄉土文化。
版權所有,非經授權,不得轉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