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葉建雄/綜合報導
斥資總經費6,224萬元,中央補助款達4,045萬6,000元,占總經費65%。修復工期為540日曆天,預計將在未來一年半內完成。
金門縣定古蹟「永昌堂暨浯陽小學校」,(7日)上午由縣長陳福海親自主持開工儀式。他表示,這項修復工程不僅是一座古蹟的重生,更是金門文化傳承重大的一步,也希望藉此能夠引領更多公共工程導入永續發展目標,為未來的文化保存與環境保護樹立典範。
位於金門縣金沙鎮陽翟的「永昌堂」自明宣德年間(西元1435年)興建,至今已歷經近600年的風雨,經過無數次的修葺,最具代表性的是印尼僑商陳仲厚先生於1935年完成的重建,將閩式傳統建築與西方建築風格巧妙融合,成為中西合璧的建築代表。「浯陽小學校」則於1936年完工,長期作為當地教育和社區活動的中心。這些古蹟承載了金門人深厚的文化與情感,見證了族群的興衰與歷史變遷,整體保存具相當之再利用價值,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與金門縣政府共投入新台幣6224萬元的預算進行修復,工期為540日曆天,預計將在未來一年半內完成。
縣長陳福海表示,這項修復工程得以順利啟動需感謝多方力量的支持,尤其來自台南的「人間國寶」陳啓村,為此特別設計了名為「古蹟印象」的糕點,將古蹟的文化記憶與傳統糕點相結合,讓與會者在品嚐糕點的同時,也能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。而修復團隊黃毅誠建築師事務所,為本案提供了精細且符合古蹟原貌的設計方案。來自金門的「人間國寶」李清海匠師及其團隊,則將以其精湛的手藝,負責修復過程中的細緻工序,確保古蹟的完整性與歷史風貌的重現。陳福海強調,「永昌堂與浯陽小學校」不僅是金門歷史的象徵,更是文化記憶的重要承載體,還將成為金門文化未來的重要支柱;未來這些古蹟修復完成後將吸引更多國內外遊客,讓他們感受金門的歷史魅力與文化厚度。
金門縣文化局指出,「永昌堂與浯陽小學校」在修復過程中,將堅持堪用舊料重新再用的原則,盡量保留原有建築材料,並使用金門在地材料,力求在恢復古蹟原貌的同時,減少對環境的負擔。這一舉措不僅體現了對傳統文化的尊重,也回應了現代環保的需求。為提升該案的教育價值,文化局也將首次在洋樓內設立專門的教育區,並透過文化巡禮的安排,讓參與的民眾得以深入了解洋樓的歷史背景及開工典禮的意義。未來也計畫在修復過程中舉辦至少兩場專業教育訓練,讓更多民眾可以深入認識洋樓的建築工藝與技術細節。另為了讓民眾更直觀地了解修復工作的成果,也要求承包商以3D掃描技術記錄修復前後的影像,這些資料將作為完整的文資教材,用於後續的教育推廣。
縣府強調,未來將繼續支持文化資產的保護與修復,並爭取更多資源投入,致力於打造一個更宜居、宜商、宜遊的金門島嶼。此次修復工程,不僅是對古蹟的重建,更象徵著金門未來發展的堅定步伐,展現出對歷史的尊重與對未來的希望。
版權所有,非經授權,不得轉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