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葉建雄/綜合報導
禁區掃墓!金門蔡氏宗親500多人軍事重地掃墓祭祖
清明祭祖,瓊林蔡氏宗親按往例於每年4月3日前往金防部營區內掃墓祭祖,向五世祖靜山公、前清水師提督蔡攀龍祖墳掃墓致祭。祭祖完畢後,蔡氏族人就地在營區內擺設流水席「吃頭」,見證金門人慎終追遠、感懷古人的心境。

禁區掃墓!金門蔡氏宗親500多人軍事重地掃墓祭祖/圖葉建雄攝
3日祭禮,蔡氏宗親由輪值頭家準備三牲、菜碗,及酒、香、炮、燭、金紙、四角燈等祭品及墓紙辦理祭禮,500多人分批在主獻官帶領下祭拜祖墳後,並在當地進行戶外聚餐,閒話家常、聯繫蔡氏宗親情誼。祭祖完畢後,蔡氏宗親就地在營區內「吃頭」,蔡氏族人表示,早年族人就地食用祭祀祖先後的牲禮、果品,「席地而食」成為金門清明祭祖的一大特色,近幾年改為「辦桌」,大家站著吃,方便走動,聯繫情誼,場面相當壯觀。蔡氏耆老表示,每年蔡氏祭祖都訂於清明節前一天,也就是兒童節當天,目地是鼓勵蔡氏後輩小朋友能夠一起來掃祖先的墓,至少要知道「祖先的墳墓在哪」,慎終追遠。

3日祭禮,蔡氏宗親由輪值頭家準備三牲、菜碗,及酒、香、炮、燭、金紙、四角燈等祭品及墓紙辦理祭禮,500多人分批在主獻官帶領下祭拜祖墳後,並在當地進行戶外聚餐,閒話家常、聯繫蔡氏宗親情誼。/圖葉建雄攝
金湖鎮瓊林里長蔡懷芝表示,祭祖完畢後,族人會在營區內擺設流水席「吃頭」,早年族人就地食用祭祀祖先後的牲禮、果品,「席地而食」成為金門清明祭祖的一大特色,近幾年改為「辦桌」,原是大家站著吃,方便走動,聯繫情誼,近幾年已改有凳子坐,順應族人建議。

金湖鎮瓊林里長蔡懷芝表示,祭祖完畢後,族人會在營區內擺設流水席「吃頭」,早年族人就地食用祭祀祖先後的牲禮、果品,「席地而食」成為金門清明祭祖的一大特色,近幾年改為「辦桌」,原是大家站著吃,方便走動,聯繫情誼,近幾年已改有凳子坐,順應族人建議。/圖葉建雄攝
當年國民黨軍隊撤退到金門,就地劃地當做營區,許多居民的祖墳都被劃在營區內,以致於如今出現每年清明許多金門鄉親要「進軍方營區掃墓」如此金門特有的奇景;蔡氏祖墳就是其中之一,共有3座祖墳位於金防部總部內,包括蔡氏五世祖蔡靜山、十四世祖蔡安所、二十世祖蔡攀龍,其中蔡攀龍是清朝嘉慶年間福建水師提督,其墳墓更被指定為3級古蹟。每年清明節,蔡氏宗親總是會齊聚太武山軍事核心地帶的古墓掃墓祭祖。
版權所有,非經授權,不得轉載!